相關熱門文章
- 電話銷售的最佳時間是什么時段?為什
- 企業(yè)為什么要賦能
- 不一樣的美國工匠精神/為什么需要新
- 為什么執(zhí)行力培訓很重要?
- 你為什么想要成為一個培訓講師?
- 知識科普:保險售后服務為什么那么重
- 職業(yè)化培訓:我為什么不想安于現狀
- 為什么企業(yè)要做企業(yè)文化?----企
- 領導為什么不喜歡“說真話”的員工呢
- 溫商為什么號稱中國的猶太人
相關熱門內訓課程
- 寶寶反復問為什么 父母應咋辦
-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?
- 企業(yè)為什么遠程在線辦公效率低下?
- 銀行為什么賺錢:銀行一線經營的業(yè)務
- 中國共產黨早期歷史——為什么中共能
-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成功? 學習貫
- 不忘初心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永葆朝
- 為什么中國不可戰(zhàn)勝
- 《為什么80%的數字化轉型都不成功
相關熱門公開課程
他們把具體工作都丟給下屬去做,自己每天就是陪客戶吃飯,找大領導和其他部門領導聊天刷存在感,看起來閑得要死。
但我要告訴你,這種看似"不干活"的領導,往往才是最聰明的管理者。
一、只做1件事
在現代企業(yè)管理中,公司規(guī)模越大,職場層級越高,和人打交道的重要性就越突出。
那些看似不干事,到處找人吃飯聊天的領導,其實恰恰是抓住了管理中最關鍵的部分——溝通。
很多從基層干實事升上來的領導,最初往往最討厭溝通,覺得東拉西扯聊半天是嚴重浪費生命,還不如干點活實在。
但真正聰明的領導很快就會發(fā)現,比起具體做事,有效的溝通實在太重要了:
向下溝通:如果不及時了解下屬工作進展,監(jiān)督任務進程,下屬就可能捅出大簍子,最后還得你來收拾爛攤子;
客戶溝通:如果不和客戶保持密切聯(lián)系,就不能真正理解客戶需求,很可能累死累活做出來的東西根本不是客戶想要的;
向上溝通:如果不主動向上級匯報工作,你就算累死累活,也很難得到上級的認可和支持。
這里有個重要的管理原則:如果你今天有10件事要忙,其中可能只有1件是真正關鍵的。
把這1件要事做好,比做其他9件事都更有價值。
優(yōu)秀的中層領導都深諳這個"二八法則",懂得把80%的精力放在那20%最重要的事情上。
二、每天閑1小時
美國開國元勛富蘭克林提出過著名的"五小時原則":周一至周五,每天給自己留一小時做深度思考。
這看似"偷懶"的一小時,實際上可能是管理者最寶貴的時間:
-可以用來復盤當天工作,總結經驗教訓;
-可以進行戰(zhàn)略思考,規(guī)劃未來方向;
-可以運動放松,保持身心健康;
-甚至可以小憩片刻,恢復精力。
谷歌的一項研究發(fā)現,那些定期留出思考時間的管理者,其團隊績效要比整天忙忙碌碌的管理者高出30%。
這是因為思考能幫助管理者"抬頭看路",而不是一味地"低頭拉車"。
正如管理大師彼得·德魯克所說:"最沒效率的人,往往是以最高效率做最沒用事情的人。"
三、思維轉變
說到這里,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那些整天忙得團團轉的領導反而效率低下。
他們看似敬業(yè)負責,實則陷入了"瑣碎式管理"的誤區(qū),最終結果往往事倍功半。
這種管理方式不僅讓自己疲憊不堪,收入可能還不如那些專注業(yè)務的骨干員工。
究其原因,關鍵在于沒有完成從執(zhí)行者到管理者的思維轉變。
中層管理者的價值不在于親力親為,而在于如何帶領團隊創(chuàng)造更大價值。
具體來說,可以從以下四個維度實現這種轉變:
1. 做對事,不替下屬做任務
優(yōu)秀的管理者往往看起來"很閑"——他們可能只是坐在工位敲敲電腦,或者到處轉轉聊聊天。
但正是這種行為,才是真正的"做勢"而非"做事"。
優(yōu)秀的管理者不是替下屬做事,而是為下屬創(chuàng)造做事的環(huán)境和條件。他們的核心工作是:
- 明確團隊目標
- 合理分解任務
- 適當授權放權
- 提供必要支持
當項目出現問題時,不是急著親自上陣,而是先分析原因——是流程問題、資源問題還是人員問題?
通過這種"教練式"管理,既培養(yǎng)了團隊能力,又解放了自己的時間。
2. 挑對人,工作事半功倍
管理的本質是管人。每個團隊成員都有不同的特點:
有人擅長執(zhí)行但不善創(chuàng)新;
有人思維活躍但不夠細致;
有人技術過硬但溝通欠佳;
聰明的管理者會:
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;
對確實不適合的員工及時調整;
善于發(fā)現和培養(yǎng)潛在人才。
3. 能借勢,學會資源置換
在職場中,資源永遠向上集中。聰明的管理者懂得用自己擁有的換取自己需要的,這個過程不必違背原則,關鍵在于找到雙贏的平衡點。
記住,中層的價值不是討好上級,而是讓上級放心——用專業(yè)能力和團隊成果說話。
這個過程絕不是簡單的阿諛奉承或違背原則的妥協(xié),而是一門需要智慧與分寸感的藝術。
首先,要建立"資源思維":
清楚識別自己手中可交換的籌碼——可能是某個項目的成功案例、團隊的專長領域,或是某個關鍵客戶的良好關系。
同時,也要明確團隊發(fā)展最需要的資源支持是什么,是預算?人手?還是政策傾斜?
其次,掌握"置換時機":
在季度規(guī)劃會議前準備好需求清單,在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時順勢提出,在上級領導詢問困難時坦誠溝通。
記住,最好的資源置換往往發(fā)生在價值創(chuàng)造之后,而非之前。
最重要的是保持"價值底線":
用專業(yè)能力證明團隊價值,用實際業(yè)績贏得信任,用清晰規(guī)劃展現發(fā)展?jié)摿Α?span lang="EN-US">
正如管理大師德魯克所說:"管理者的首要任務是創(chuàng)造價值,而非索取資源。"
當你持續(xù)為組織創(chuàng)造可見的價值時,資源自然會向你傾斜。
聰明的中層都懂得,與其抱怨資源不足,不如主動構建"資源良性循環(huán)"——用現有資源創(chuàng)造價值,用創(chuàng)造的價值換取更多資源,最終實現團隊與組織的雙贏發(fā)展。
4. 提眼界,從全局解決根本
職場問題的根源往往可以歸結為人、事、流程和溝通四個方面。
優(yōu)秀的管理者會跳出具體事務,從系統(tǒng)角度思考:下屬失誤可能是職責不清,項目拖延可能是跨部門協(xié)作不暢。
當下屬出現工作失誤時,不能簡單地歸咎于個人能力,而要思考是否職責劃分不夠清晰;當項目進度一再拖延時,不能一味催促團隊加班,而要審視跨部門協(xié)作機制是否存在障礙。
這種系統(tǒng)思考能力需要管理者建立"直升機視野"——既能俯視全局,又能聚焦關鍵節(jié)點。就像醫(yī)生治病要找到病根一樣,管理者解決問題也要追本溯源。
比如,員工積極性不高,可能是激勵機制出了問題;部門間推諉扯皮,往往是權責邊界模糊所致。
只有站在更高維度,才能找到根本解決方案。
在處理"能人下屬"的管理難題時,這種系統(tǒng)思維尤為重要。
面對能力出眾但不服管束的下屬,與其在具體業(yè)務上爭高下,不如展現你的管理智慧和格局。
可以通過三個步驟建立良性互動:
首先,認可其專業(yè)能力,給予適當發(fā)揮空間;
其次,明確團隊共同目標,將其個人成就與組織發(fā)展綁定;
最后,在關鍵決策時展現你的戰(zhàn)略眼光和資源整合能力。
真正的領導力不是建立在權力壓制上,而是源于價值認同和相互成就。當你能為團隊創(chuàng)造更大的發(fā)展平臺時,自然能贏得這些能人下屬的真心追隨。
要培養(yǎng)這種全局觀,建議管理者定期進行"三個反思":
反思人員配置是否合理,反思工作流程是否高效,反思溝通機制是否暢通。
同時,要建立"問題樹"分析習慣,將表面問題不斷分解,直到找到最根本的原因。
只有這樣,才能真正做到"治標又治本",帶領團隊持續(xù)創(chuàng)造價值。
寫在最后:
中層領導的"閑"不是真的無所事事,而是將精力集中在真正創(chuàng)造價值的管理活動上。
他們通過戰(zhàn)略思考、人員管理和資源整合,為團隊創(chuàng)造遠大于個人貢獻的價值。
這種管理智慧,往往需要時間和實踐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。
下一篇 : 能成事的領導,永遠先上車,再調整姿勢